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人物 > 正文
统战人物

吴式枢,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布日期:2022/10/17 点击数:

吴式枢(1923.5.27-2009.2.27),男,汉族,祖籍江西省宜黄县,无党派人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物理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吉林大学物理系教授。连续担任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吉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曾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心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学校的兼职教授。

1939年,吴式枢16岁时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1944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留校任理学院助教。1947年秋,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gne)研究生院攻读理论物理。1948年获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于1951年在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对常规摄动理论的评注”(A remark on the conventional perturbation theory)。1951年9月,他以“应用独立粒子谐振子模型讨论轻核的µ¯捕获和光核效应”(A discussion of the nuclear negative muon capture and photonuclear effect for light nuclei by the individual particle oscillator model)获伊利诺伊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他把刚刚提出的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应用于研究轻核的µ¯捕获和光核效应,推导出了相关的共振峰公式,此成果从那时起被称为Wu(吴)模型。

1951年吴式枢获得博士学位,不顾导师的挽留和海外亲人的劝阻,响应周恩来总理对海外科学家的号召,回国参加新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1951年10月,吴式枢被教育部批准为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年仅28岁的他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952年9月,吴式枢被调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投入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事业之中,先后任物理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为吉林大学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8年吴式枢创建了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该专业成为我国理论物理专业的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理论力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原子核理论、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多门课程。他讲课时对基本概念和规律分析深刻,理论推导严谨,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吉林大学物理学科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正是在吴式枢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言传身教下形成的。1978年后,吴式枢先后招收了近六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理论基础雄厚、事业心强、独立工作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他们中已有多人成为国内研究所、大学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116D2B

吴式枢创造性地应用格林函数方法对核多体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处理方法。他最早在格林函数中引入非线性积分方程,阐明了非线性积分方程在格林函数中的物理含义及其应用。建立了一种获得格林函数积分方程的严格表达式的方法,并将四维相对论性二体波动方程严格化为三维形式,推导出相对论性无规位相近似的严格谱表达式,给出相对论性Hartree-Fock近似的重整化方案。其科研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2年获吉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71年,吴式枢带领团队走出校门,把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出了通过测量高频电磁波相位差确定地层介电常数的方案,为大庆油田研制“相位介电测井仪”解决测井中遇到的水淹油储层无法判断的难题提供了物理依据和设计基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亲自参加并组织了“轻核中子反应核数据评价的理论计算”工作,为我国核技术应用和研制核武器所急需的核数据库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他参与了《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此规划对于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式枢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80年他作为团长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国际第三次核物理会议”,多次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美、中日以及海峡两岸的核物理学术交流活动。他作为组织委员会主席之一,分别于1983、1986和2001年在长春组织了有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学者参加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与核多体问题”、“核相变与重离子反应”和“核多体问题与亚核子自由度”国际暑期讲习班,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核多体理论的研究,为我国核物理学界与世界的学术交流和我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80年,吴式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式枢先生学识渊博,为人谦逊,淡泊名利,功成不居。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辛勤耕耘,春风化雨,是一位德才双馨的教育家、科学家,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尊敬。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授予他“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委授予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