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参政议政

全国人大代表吕国悦:AI无法取代医生,医学是人性的艺术

发布日期:2025/03/11 点击数:

“Deepseek R1才发布一个月,我们医院已成功完成了本地部署,覆盖了医疗数据处理、临床决策支持及办公流程优化等多个关键业务领域。”

“AI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未来将通过'人机协同'的模式促进医疗体系建设更加精准、高效。”

参加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发现,会里会外都透着一股浓浓的AI味。

这和他过去一年的调研不谋而合,“AI医疗进入了临床应用的爆发期”。他所在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25年2月已完成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部署,用上了大模型。

当下各大AI公司都在努力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但吕国悦不担心它能取代自己,在他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人性的艺术”。

那么,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当下,医生这门职业到底有哪些不可取代之处?当下医疗行业,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吕国悦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AI并不会取代医生看诊”

南方周末:2025年履职过程中,医疗卫生领域有哪些新情况?

吕国悦:最大的感受就是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发广泛,AI医疗已经进入了临床应用的爆发期,AI辅助诊断在各级医院都逐渐普及。

Deepseek R1才发布一个月,我们医院已成功完成了本地部署,覆盖了医疗数据处理、临床决策支持及办公流程优化等多个关键业务领域。

现在有了5G网络的支持,三甲医院专家为偏远地区患者实施远程手术案例也在激增。比如,我们医院泌尿外科的王春喜教授2023年年底利用5G远程机器人,与患者相距两百多公里,进行了一例肿瘤切除手术,这在东北尚属首例。

南方周末:你认为医疗行业应该如何运用AI技术辅助诊疗?

吕国悦:AI技术可以运用于诊治的方方面面,医疗机构可通过AI解析患者基因信息、体检数据、影像资料,进而预测疾病风险、干预病情进展、指导靶向治疗等,为个性化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健康管理和远程医疗领域,医疗机构可结合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慢性病管理;结合5G技术,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和远程手术指导等。

在医疗机器人应用领域,医疗机构可运用AI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便捷性与安全性。结合AI影像识别和增强现实技术,使外科手术更加精确和微创;通过预测手术风险,优化术前规划,提高手术成功率;智能护理机器人将协助医院完成送药、翻身护理和康复训练;AI语音助手将提升养老机构的护理效率,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

南方周末:AI应用过程中,哪些环节应该更为审慎一些?

吕国悦:AI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但医疗机构务必要遵循“人本主导、伦理先行”的AI使用原则。

首先,在确定诊断结论时,AI极可能因数据偏差、模型局限或罕见病例误判而生成错误诊断,因此诊断结论必须由医生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最终复核。

其次,在AI推荐高风险治疗方案时,务必要通过多学科专家团队审核,避免单一AI模型主导。

此外,AI参与诊疗务必要让患者知情,要在医疗协议中明确AI工具的“辅助”属性,否则一旦出现诊疗误差极可能引发信任危机或法律纠纷。

南方周末:许多公司都在研发可以为人看病的AI大模型,医生看诊这件事未来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吕国悦:它并不会取代医生看诊。AI承担的是数据分析、快速筛查、预测分析和标准化工作,而医生的核心价值仍然体现在复杂病例决策、人文关怀和伦理把控等方面。

因为医学具有不确定性,当个体差异显著、疾病症状重叠、病情突发变化时,医生需融合基础医学、药理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知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社会背景等多维度信息,AI依赖数据模型无法实现精准的跨领域信息整合,可能难以处理模糊或矛盾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人性的艺术。医学人文关怀是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面对疾病时,患者往往需要心理安抚和人性化沟通。临终关怀和高风险手术等特殊的医疗流程也往往涉及生命伦理的决策,这类情感支持和道德判断需要医生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共情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实现,而AI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并提供相关支持。

AI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未来将通过“人机协同”的模式促进医疗体系建设更加精准、高效,为人类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医护人员也有必要调整业务提升方向,专注于人类独有的高阶能力培养。

“建立全国统一的无偿献血信息管理系统”

南方周末:2025年你带来了哪些建议?

吕国悦:第一个建议是优化全国血液资源调配机制,畅通无偿献血用血渠道。基于血液供求关系紧张平衡的现状,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存在无偿献血政策被宣传误导、跨地区用血受到限制、上下转诊的用血问题得不到解决等问题。对此,我建议参照器官捐献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无偿献血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无偿献血用血政策与报销机制。

此外在技术根源上,建议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要推动择期手术自体输血技术应用,加强用血安全、延长血液储存。

第二个建议是建立清朗网络空间,营造尊医重道的良好社会氛围。随着网络的发展,自媒体平台可匿名发言并即时讨论的属性,导致一种无形的暴力正在肆意蔓延。

我建议完善法律与监管机制,推动专项立法、加强联合监管,对典型案例进行依法严惩,提高公众违法成本。还要规范互联网平台的运行职责、优化技术应用,高效识别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言论,减少情绪化内容传播。此外,医疗机构也应该优化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医学科普与宣传引导,逐步改善公众对医疗行业的刻板印象。

南方周末:你2024年提出的“广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人群队列”,让人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建议得到采纳了吗?

吕国悦:人群队列研究是一种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对选定的健康人群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跟踪观察,以研究某些因素如何影响特定健康结局的风险。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人口基数大、疾病谱复杂,具有开展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的独特优势。

此前,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曾提出率先在吉林省建立“梅河口市自然人群队列”的发展建议,经请示汇报,得到时任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的亲笔批示,也得到了梅河口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

在陈香美院士、乔杰院士的牵头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姜长涛教授等二十余所知名高校专家的关注与支持下,“梅河口市自然人群队列”于2023年11月11日正式启动,同步揭牌成立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梅河健康研究院,项目于2024年10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