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九天揽月,蛟龙五洋捉鳖”,最近的两三年,中国科技进展迅猛。“天眼”、“墨子”、大飞机试飞、可燃冰开采……中国不断拥有了比肩国际先进,甚至引领世界风向的“国之重器”。国人因此发出感叹:“厉害了!我的国!”
在骄傲和自豪之后,或许需要明白这样的问题:未来中国科研该如何前行?我们在迈向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国之重器”将会有怎样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省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冯守华教授认为,科学发现和科技的进步有三个要素,一是人和队伍,第二要有工具,再有就是传承,这三个是创造知识必不可少的。所谓重器都是工具的部分,我们制造高精尖的工具才能了解宇宙、地球和海洋。“我们现在所有的科技进步都是刚刚起步,不能指望它们刚建成就发挥特别大的价值,要给科学界一个缓冲期,我们国家也要这样,不要把浑身解数都用完,要有潜伏期和培育期。”(消息来源:2018年3月8日新文化报 记者:李季 党委统战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