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吉林日报记者 刘怀)秦彦国个头不高,头发稀少。
2月7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记者和作为领队的副院长秦彦国取得了联系,才得以在微信上相识。对他印象深刻,则始于他接二连三的奇思妙想。
他的第一个奇思妙想,是利用手机网络平台实施移动远程会诊。早在1月21日他就有了这个想法,并充分了解了手机网络平台的功能,确定了目标和应用路径,被省科技厅列为应急科研攻关专项首批立项课题,吉林大学也将其列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紧急资助项目。进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诊大量重症患者后,他切身感受到病毒的高传染性导致医护人员隔离所带来的种种医疗交互和协作的不便,他立即着手启动项目。2月11日,吉大二院利用手机网络平台实施了覆盖病区内外、连接武汉与长春的多学科会诊,实现危险最小化、资源最大化,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一个有力武器。截至目前,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共完成18例重症患者的协同会诊,梳理并解决了重要感控风险两处,下达疗区实际工作方案6项。
他的第二个奇思妙想,是有创呼吸机插管及吸痰隔离防护装置。吉大二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都是重患和危重患,有的患者需要实施有创呼吸机治疗。医生在进行气道插管时,都采取非常严密的防护措施,通常在隔离服之外还要加穿防护服,戴N95口罩,再加上外科口罩,戴护目镜的同时还要戴防喷溅面屏。另外,还要戴两层外科手套、手术帽,套双层鞋套。即使这样,当导管进入气管的那一刻,病人的呼吸道会涌出传播力超强的痰液、气溶胶等,医护人员感染的几率仍相当高。2月16日,他就形成了一个防护装置的方案,经过紧急设计、完善,快速委托企业加工,21日,第一个有创呼吸机插管及吸痰隔离防护装置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里应用。这个装置既可以防止插管时的喷溅,同时可以防止带管上机过程中的气溶胶式扩散,大大降低了气道分泌物喷溅所造成的感染风险。25日,他们继续完善制作了新版本,达到了更好的密闭性,而且加装了吸风和就地灭毒装置。这样不仅解决了插管和咽拭子操作时的喷溅风险问题,而且解决了病人呼吸道病毒持续释放导致病房内高浓度病毒气溶胶对医护人员构成感染风险的问题。
他的第三个奇思妙想,是一次性咽拭子采集防护面罩。2月25日,在有创呼吸机插管及吸痰隔离防护装置应用之后,他依旧觉得不够完美。虽然现有这个护具能起到防护作用,但如果要求每个人都躺到床上采集,对于患者来说就十分不方便,更多患者在采集咽拭子时都是采取坐姿或站姿的。怎么才能更好地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呢?秦彦国又快速开动脑筋,很快就获得了灵感。他快速设计出一款一次性咽拭子采集防护面罩,并立即开发出样品,经过反复改良,用最快的方式——3D打印出了样品,很快就可以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短短20天,他平均每周一个创新,每个创新都那么实用。他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翻开他的履历,才发现他真是一个“智多星”。
秦彦国2007年获吉林大学骨科博士学位,2009年—2010年赴美国骨科排名第一的康奈尔大学附属纽约特种外科医院完成博士后研修。现兼任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研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和数字、科研相关的职务。他完成了国内首例双侧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第三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3项,第一发明人授权数字医学骨科应用相关发明专利3项,第一发明人实审期发明专利8项,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获2015年、201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
没有哪一项创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秦彦国之所以如此“高产”,源自他厚实的科研功底,源自他对医护人员的关爱,源自他安全完成支援任务的责任。他曾说过:“我们不仅要把患者医治好、抚慰好,还要把医护人员一个不落地带回家。”
如今,这个“智多星”不知又在琢磨什么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