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人物 > 正文
统战人物

王湘浩,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布日期:2025/07/02 点击数:

王湘浩(1915-1993),河北安平人,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师从现代抽象代数奠基人埃米尔·阿廷,1949年获博土学位后毅然归国,195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吉林大学,创办数学系,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6年创建计算机科学系。1977年,他在国内率先倡导并开展人工智能研究。为第三届、第五届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民盟中央委员,吉林省民盟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大学副校长。

王湘浩对代数学的一大贡献是纠正了类域论中一个重要定理——格伦瓦尔定理的错误,给出了该定理成立的充要条件,从而重新证明了有理单纯代数中著名的狄克逊猜想,当时曾引起国际代数学界的震动,经他修正后的这一重要结果世称格伦瓦尔-王定理。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他于1958年便开始了电子计算机和控制论方面的研究。1960年代初,王湘浩和他的学生利用“保n项关系”的方法解决了多值逻辑中函数集的完备性这一重要问题。他的学生终于在1964年解决了这一间题。虽然这一结果没有发表,但它比国际上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罗森贝格定理整整早了6年。1963年,王湘浩提出多值逻辑中缺值函数的结构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果,这一问题后来由他的学生完全解决。1960年代初,王湘浩在自动机理论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引进了圈环的概念并解决了非奇异线性内动机的分析问题,1990年,又继续研究解决了该论文中提出的因子分解问题。1979年,王湘浩与学生一起推广了著名的归结原理而提出广义归结方法,这一创新性工作比默里1982年提出的非子句归结方法早了3年。1959年,王湘浩领导吉林大学的计算机研制工作,最早开出了电子计算机设计课,并于1971年研制出吉林省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在通化无线电厂投入生产。

1962年,王湘浩参与领导创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1977年10月,在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上,王湘浩受邀主持计算机方向的十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研究。1979年7月,领导召开了“计算机科学暑期过论会”,这次讨论会的一个重要专题是人工智能,因此后来被称为“中国的达特茅斯会议”。1980年代初,他领导创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前身为人工智能学组)、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究会等重要学术组织,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王湘浩富有远见地领导成立了吉林大学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内最早一批聚焦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实验室,使得吉林大学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的摇篮。

他在科学和教育事业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崇高思想和品格,严谨求实和富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将垂范百世。